今年,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精心打造并全面实施六大“宁字号”乡村文旅品牌——宁景百村、宁味千碗、宁选好礼、宁韵百宿、宁遗百坊、宁艺好戏,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全域乡村文旅宣传矩阵。

“宁景百村”一村一景
“宁景百村”以自然村落与生态资源为核心,串联起贺兰山脚下的古朴村落、黄河岸边的湿地风光、六盘山深处的红色记忆,让“绿水青山+文化体验”精品旅游线路成为乡村振兴底色。
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依托黄河水灌溉优势,将闲置农田被改造成“稻渔空间”,实现“远观成画、近赏有景”。村民庭院则统一规划为“前庭植绿、后院设景”,推门可见青瓦白墙映碧水。
西夏区镇北堡村将影视元素渗透到每一处角落,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打卡影视城,还能穿上古装戏服,在村落小巷中拍摄“穿越感”十足的短视频,甚至有机会参与本地影视剧组的群众演员招募,亲身感受影视创作的乐趣。
原州区姚磨村连片的智能温室大棚一眼望不到边,游客可在讲解员带领下,参观果蔬“从种子到餐桌”的全流程,亲手采摘带着露水的新鲜果蔬。
目前,宁夏已培育4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(镇)、112个宁夏特色旅游村(镇)、34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,形成“一村一景、一村一韵”的差异化发展格局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

“宁味千碗”飘香引客
“宁味千碗”挖掘羊肉臊子面、八宝茶、隆德暖锅等地方饮食文化的历史纵深,让美食成为乡村旅游的“引力场”。
清晨七点,吴忠市的早茶店便座无虚席,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壶热气腾腾的八宝茶,还有手抓羊肉、牛肉饼、粉汤饺子、油香、馓子等食品,让人眼花缭乱。游客围坐桌前,边喝茶边品尝美食,感受“慢下来”的宁夏生活。
中卫蒿子面则承载着千年的非遗技艺。这道面选用中卫本地的蒿子草,洗净、晒干、研磨成粉,与高筋面粉按比例混合,用温水和面,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,再醒面、擀皮、切条,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讲究。煮面时,水开后下入面条,待面条浮起后加一次凉水,如此反复三次,煮出的蒿子面色泽淡黄,筋道爽滑。吃的时候,搭配用羊肉、豆腐、粉条、西红柿熬制的臊子,再撒上葱花、香菜,味道鲜美。如今,中卫蒿子面不仅在中卫的大小餐馆里能吃到,还通过“宁味千碗”的推广,走进了宁夏各大景区的餐厅。
此外,宁夏遴选100道特色美食、50位名厨及10家特色店,举办“百村千碗·乡村美食大赛”,推动传统美食标准化、品牌化。

“宁选好礼”热销出圈
最近,在许多宁夏本地网络达人的直播间,枸杞原浆、手抓羊肉等“宁选好礼”上架即秒空。盐池滩羊真空礼盒选用的滩羊,肉质细嫩,没有膻味,礼盒内不仅有分割好的羊腿、羊排,还附带了秘制调料包,方便游客回家烹饪;灵武长枣保鲜礼盒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,将皮薄肉厚、酸甜多汁的长枣锁鲜包装,即使长途运输也能保持新鲜口感;彭阳红梅杏干则是将新鲜的红梅杏自然晾晒而成,保留了杏的果香,口感酸甜有嚼劲,是深受游客喜爱的零食。这些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,包装设计也极具特色,礼盒上印着贺兰山、黄河等宁夏元素,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。
而绘有山水、花鸟图案的贺兰砚摆件,以及二毛皮制成的钥匙扣、小钱包、手机挂饰等非遗衍生品,既有指尖温度,更有独特的纪念意义。

“宁韵百宿”尽显风情
“宁韵百宿”重塑兼具乡土韵味与现代舒适的民宿,让闲置农房成为诗意栖居,打造出沙漠宿集、贺兰山宿集等特色集群。
“房间已经被订到11月底。”隆德县杨家店村主题民宿小院里,管家李雪忙得不亦乐乎。据她介绍,通过“宁韵百宿”的宣传,游客数量翻了一倍,全村床位增加了近百张,民宿的均价也由180元提到380元。
与贺兰山岩画景区相邻的岩画古村民宿集群,采用当地的石头和黄土建造,外墙保留着石头的原始纹理,屋顶覆盖着茅草,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
今年,宁夏新增11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点、26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点,这些“乡村文旅样板”,成为游客体验乡土风情、感受生态之美、触摸非遗温度的首选目的地。

“宁遗百坊”一脉相承
“宁遗百坊”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参与、可消费的体验项目,推动非遗传承。
贺兰山岩画景区里,非遗研学周让孩子们体验岩画拓印;隆德老巷子里,杨氏泥塑、魏氏砖雕前店后坊,日接待游客超万人次。
而盐池二毛皮非遗工坊里,几位匠人正在忙碌着,有的在“熟皮”——将生羊皮用传统的方法进行鞣制,去除腥味,使皮质变得柔软;有的在“鞣制”——用羊油等天然材料对皮革进行加工,让皮革更有光泽;还有的在“缝制”——将鞣制好的二毛皮制成各种生活用品。游客可以在匠人的指导下,体验二毛皮的简单制作工序。工坊的展示区里,摆放着各种二毛皮制品,有大衣、围巾、帽子、手包等,这些制品既保暖又美观,深受游客喜爱。许多游客在体验完制作过程后,都会购买一件二毛皮制品带回家,让这门传统工艺走进自己的生活。
如今,宁夏近80家非遗就业工坊带动村民开展生产、培训、展示、销售等活动,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,也助力村民就业增收,促进了共同富裕。

“宁艺好戏”一村一戏
“宁艺好戏”以地方戏曲、歌舞等文艺形式,通过“文化大篷车”送戏下乡、文艺轻骑兵巡演等形式,年均开展惠民演出超3000场次。
每逢周末,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,文化大篷车展开成舞台,通过“村民演、游客看、大家乐”的模式,让沉寂的广场变成文化磁场。
宁夏花儿是流传在宁夏地区的一种民歌,被誉为“中国西北之魂”。它的旋律高亢悠扬,歌词生动形象,大多以爱情、生活、劳动为主题。在“宁艺好戏”的巡演中,宁夏花儿的演唱形式多样,既有单人演唱,也有男女对唱、合唱。歌手们穿着鲜艳的服饰,手持话筒,用洪亮的嗓音演唱着《雪白的鸽子》《漫花儿》《大眼睛》等经典曲目。除了传统的花儿曲目,歌手们还会演唱一些改编的花儿歌曲,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,让宁夏花儿更具时代感,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。
借助“宁艺好戏”,宁夏还将《王贵与李香香》《花儿与号手》等红色剧目纳入乡村旅游线路,让乡土曲艺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。(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/图)